星期五, 4月 16, 2010

藥草之王--紫花苜蓿

紫花苜蓿被稱之為「藥草之王」(king of the herbs),盛產於美國、澳洲與中南美洲,中國北方也有栽種。是人類最早了解的藥草之一。原產於亞洲西部及地中海東區,在西元1850年左右被帶入北美洲,在歐美、日本等注重營養醫學較發達的國家,早已知道利用苜蓿的種子發芽,用於生吃,是非常普遍的日常的一種蔬菜。

古代阿拉伯人稱紫花苜蓿為「食物之父」,而且延續至今仍是重要的食物。古代中國人認為如果一種食物對牛之而言是好的,對人類也一定有益處,所以傳統的中醫使用紫花苜蓿在刺激食慾、消化問題與潰瘍方面。中國人在西元第六世紀,開始使用苜蓿治療腎結石及利尿,,古印度使用紫花苜蓿舒緩關節炎疼痛、治療黃疸與促進血液的凝結。英國人把它發揚光大,用來治療風濕病、開胃劑、滋補品、利尿劑、通便劑或牛的飼料,也常作為生菜沙拉。

早期人們也用於腫瘤、壞血病、泌尿系統、消化問題及女性用經方面。亦有人提出紫花苜蓿對授乳婦女有催奶的作用。另外它也可作為有效的通便劑和天然的利尿劑,還可用來對付尿道感染,並為民間治療風濕病的偏方、且為良好的開胃劑和滋補品。

紫花苜蓿葉中含有植物皂素(可限制膽固醇的吸收,並預防動脈硬化)、黃鹼素、異黃鹼素、固醇類、香豆素衍生物及蛋白質、維他命A、B1、B6、C、 E、K和鈣、鎂、鉀、鐵、鋅等營養素。 紫花苜蓿芽中,蛋白質含量比玉蜀黍或小麥多達1.5倍。除豐富礦物質(鈣、鉀、鐵)、維他命(A、B1、B2、C、D、E K 等)外,葉綠素及菸鹼酸,泛酸也比其它蔬菜更營養更高,最具特色是其鹼性比菠菜更高達四倍之多,另外苜蓿幾乎也包含了所有人體需要的重要氨基酸。

紫花苜蓿含有豐富的葉綠素、胡蘿蔔素、維他命 A, D, E, B6 和 K ,同時有多種酵素提高營養的消化及吸收。 紫花苜蓿含有天然抗生素、抗菌劑、解熱劑、止咳劑、利尿劑和清血解毒物質。

紫花苜蓿的效用

* 治療消化不良
* 減輕貧血症狀
* 促進食慾
* 避免營養素吸收不良
* 對付膀胱炎
* 減輕體內水分滯留的現象
* 良好的營養素來源
* 舒解便秘症狀
* 可減輕風濕症腫脹及發炎現象。 對付膀胱炎有效 。

對幾項功能詳細說明

1. 苜蓿與排水
許多人使用苜蓿(Alfalfa)的頭號理由是:促進體內滯留水分的排除。由於苜蓿具有排水利尿的功能,對於女性生理期水腫、痛風患者的尿酸排除,具有良好的效果。原因是:苜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,例如鈣、鎂、鉀、鐵、鋅。其中的「鉀」可協助人體排除過多「鈉」的蓄積,而達到排水利尿的功能。再加上鹼性礦物質可中和尿酸,進而排除體內過多的尿酸,而避免痛風的發生。
 
2. 苜蓿與降膽固醇
另外,苜蓿中含有一種稱為「植物皂素」的活性成分。在腸道中植物皂素對膽固醇有極大的親合力,可以做油脂乳化劑,它與膽固醇會結合成一種不可溶的複合物,使身體無法吸收,與糞便一起排出。如此一來,可降低源自於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量,間接降低血液和組織中的膽固醇含量。
 
3. 苜蓿與體內酸鹼平衡
苜蓿含豐富礦物質,是極佳的鹼性食品來源,對於平時常吃大魚大肉、交際應酬飲酒的人們,可以幫助平衡身體中的酸鹼性、避免血液的酸化。我們常常聽人提起:血液偏酸性,人就容易累。為什麼呢?原來,偏酸性的血液,容易破壞正常的紅血球,使得原本用來攜帶養分、廢物與氧氣、二氧化碳的紅血球減少了。細胞得不到充足的養分與氧氣,新陳代謝率自然就下降了,結果就容易疲勞。再加上細胞代謝後,產生的廢物與二氧化碳排泄不順,堆積之後又傷害細胞,造成惡性循環。

紫花苜蓿含有比橙汁更豐富的維他命C

新鮮翠綠的紫花苜蓿含有比橙汁更豐富的維他命C,而維他命K可以舒緩孕婦晨吐,高量的β-胡蘿蔔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、皮膚及黏膜健康。

紫花苜蓿證明是維他命B的重要來源,而且含有高量的維他命D、菸鹼酸與β-胡蘿蔔素。 紫花苜蓿的根系可以綿延40-60英呎長,所以可以獲得其他植物所沒有的礦物質如銅、鐵、鎂、磷、鉀、矽、硫與鋅等,而鈣的含量成為牛奶最好的替代品。

在台灣某名牌化妝品產品中的「X麗緊膚霜」中,就含有紫花苜蓿萃取物,為其特殊配方具有具有醒肌、再生、滋養,預防細紋產生,膚調理功能等。

需特別注意:

一般而言,適量使用苜蓿萃取物或乾燥的葉子是安全的,然而對於那些患有紅斑性狼瘡(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,SLE),或其他自體免疫失調症的人,及對苜蓿及豆科植物過敏者來說卻是無福消受。在臨床研究中發現:苜蓿中富含的一種天然成分「刀豆胺酸 canavanine」,對上述患者而言,苜蓿將容易產生過敏反應,所以有這方面疾病的人請避免食用。

* 服用抗凝血劑時請勿食用。
* 患有紅斑性狼瘡,和其它自體免疫性疾病的人請勿食用。(紫花苜蓿中所含的刀豆胺酸會使紅斑性狼瘡等免疫性疾病惡化。)

參考文獻:
[1] Briggs C. Alfalfa. Canadian Pharm J 1994;Mar:84–5,115.
[2] Roberts JL, Hayashi JA. Exacerbation of SLE associated with alfalfa ingestion. New Engl J Med 1983;308:1361.
[3] 藥草聖典

本文摘自:素食資訊 / 健康養生 / 藥草之王--紫花苜蓿

2048年無魚可吃?邵廣昭敲海洋警鐘

中央社 更新日期:"2010/04/16 11:41"

環保達人系列專訪(5)(中央社記者唐筱恬台北16日電)魚類即將在2048年滅絕,你能想像嗎?紀錄片「魚線的盡頭」敲響海洋資源警鐘,學者邵廣昭更進一步為此開設講座,呼籲人類重視海洋版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。

就在人們還在大口享受山珍「海味」的同時,科學研究大膽預言,魚類 2048年將從海洋消失。紀錄片「魚線的盡頭」(The End of the Line)提醒,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漁撈,魚類終將滅絕。

「魚線的盡頭」改編自英國記者查爾斯.克勞福(Charles Clover)著作,由導演魯伯特.莫瑞(RupertMurray)拍成紀錄片,猶如海洋版的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。「魚線的盡頭」紀錄片中「魚在船上死命掙扎,人們卻大口把新鮮生魚片往嘴裡送」,饕客們渾然不知,下一代子孫可能再也無法享受同樣的美味。

「魚線的盡頭」告訴我們,「延繩釣魚線的總長,可以繞地球 550圈,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得下13部747飛機」。隨著漁撈技術進步,大型流網就能將整群的黑鮪魚一網打盡。

3 月18日,在華盛頓公約組織「禁止跨國交易大西洋黑鮪」的提案,多數會員國投下反對票,讓日本等捕鮪國和愛吃黑鮪的饕客鬆一口氣;卻也讓大西洋中的黑鮪再陷瀕死困境。

不僅國際,台灣也有關注海洋生態的呼聲。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,長期深耕海洋保護運動,帶領實驗室團隊製作「台灣魚類資料庫」,吸引50多萬人點閱;在學術研究之餘,更不辭辛勞在台灣各地開設環境講座,堅信從「教育扎根」推行環保意識。

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(GBIF),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辦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衝擊的科學研討會,邵廣昭在會中看到「魚線的盡頭」中鮪魚被大型流網捕捉的畫面,深受震撼;有感於自己推廣魚類環保這麼久,許多人總在台下睡著,「還不如給大家看影片比較快」。

邵廣昭開始與英國製片公司洽談播映權,翻譯成中文,在中研院舉辦的生物研討會首播;果然獲得生物學術界的廣大共鳴,紛紛要求出借紀錄片。

面對各界迴響,邵廣昭站上推動環保意識的浪頭,向英國製片公司爭取台灣教育推廣權。他以「台灣是漁業大國,更應該正視海洋生物瀕臨絕種的問題」為由,成功說服英國片商,讓紀錄片順利飄洋過海來台灣。

起初,紀錄片提供團體播放的資訊,只刊登在邵廣昭實驗室建立的「台灣魚類資料庫」網站上;經媒體報導之後,學校、保育團體等詢問的訊息如雪花般飛來,邵廣昭直說「比我出去演講還有效」。

各界迴響熱烈,邵廣昭開始為「魚線的盡頭」開設講座,揭開海底世界的謎團。他認為,紀錄片開啟眾人的海洋環保意識,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,還是得靠政府、漁民、消費者三方的努力。

各地方政府不時打出鮪魚季、曼波魚季等活動旗幟,皆偏重海鮮文化的倡導。邵廣昭建議應效法歐洲行之已久的「生態標章」認證,調查台灣養殖漁獲、產量變化,列出那些魚類不能吃,進化為推動「環保海鮮指南」。

邵廣昭說,研究指出,全世界已有 75%的商業漁獲族群瀕臨崩潰。為避免過度捕撈造成魚類減產,應提倡「慢漁運動」,包括縮減漁船數量、減少捕魚時間、淘汰三層流刺網、底拖網、炸魚等漁法;或改用較大網目的漁網,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,在海洋繼續成長。

 「魚線的盡頭」紀錄片在各界發酵,短短1個月內,就有1萬多人上網搜尋「魚線的盡頭」關鍵字。來自各方的熱烈迴響,讓站在海洋保育前線的邵廣昭,更有啟動環保續航的勇氣與動力。

星期四, 4月 15, 2010

洗衣槽有夠髒 網友大嘆不敢用

NOWnews 更新日期:"2010/04/14 06:29" 生活中心/綜合報導

你家的洗衣機真的乾淨嗎?有網友在知名FaceBook粉絲團「生活智慧王」分享自己用洗衣槽清潔粉清洗家中洗衣機竟洗出許多條狀污垢,而且前後洗了三次才將洗衣機清理乾淨,並將其心得文章登上粉絲團後,造成網友熱烈討論。網友Hugh Tung表示,「好可怕,我現在住外面,真想跟房東建議買這個來試試,順便告訴房東洗衣機有多髒,令人感到好像皮膚怪怪的,衣服真的有乾淨嗎?」

專業衛生機構調查研究發現,一般家用洗衣機細菌超標率高達81.3%,其中黴菌檢出率60.2%,總大腸菌群檢出率高達100%,還檢測出綠膿桿菌等其他多種病菌,長期累積成果,其骯髒程度遠大於馬桶。

洗衣機槽中滋生的細菌與黴菌,會通過衣服二次污染接觸人體導致一系列疾病。例如:黴菌會引起腳癬、手癬、指甲癬、花斑癬等多種皮膚病;同時也會引發黴菌性陰道炎症等婦科病,尤其對於孕期婦女來說,感染黴菌,將極易導致流產、早產等。對抵抗力較弱的族群,例如年紀較小的幼兒及小孩來說,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感染途徑,家中如有長者也容易導致皮膚疾病。

因此,在洗衣服之前,最好將洗衣槽先徹底清洗,專家建議最長每三個月要對洗衣槽進行一次清洗,才能有效清除洗衣槽中的污垢,否則洗「髒衣服」卻變成「洗髒」衣服,那就很不妙了。

頭癬脂漏性皮膚炎 找對方法防止掉髮

中時 更新日期:"2010/04/15 12:42" 中時健康 趙欣/台北報導

「醫師,為何洗頭髮之後,我的頭皮還是非常癢?」其實有類似困擾的人還不少,有可能罹患頭癬。症狀不明顯的頭癬病人會斷髮,隨著發炎反應增強,病人症狀越來越明顯,除了斷髮,頭皮會長出皮屑、滲出液、膿、痂皮,患者再不治療,可能後遺症更大。

頭癬是因為黴菌感染引起,病原體跟香港腳相同,這類黴菌通常存在於皮膚的表層及深層,以前治療通常是利用藥膏或藥水擦拭控制,但只能暫時緩解症狀,過一陣子又開始發癢、出現其他症狀。林煥博醫師表示,藥品的滲透深度有限,常只有把表層黴菌殺死,深層黴菌依然存在,獲得暫時的舒緩,可是過沒多久深層黴菌大量繁殖,因此又會故態復萌,讓人苦惱無法徹底斷根。

在治療頭癬方面,林煥博醫師表示,有幾種方式可考慮,首先是口服藥物,經由腸子吸收之後,透過血液將藥物作用傳送到皮膚深層,達到殺死深層黴菌的效果,不過這種治療的藥物效果會同時傳到全身各處,可能造成肝毒性,影響肝功能運作,因此建議口服黴菌藥物者,要定期檢查肝功能,避免頭癬或香港腳沒治好,連肝功能都受到影響。

其次是進行皮膚新陳代謝,展開頭皮換皮程序,生新皮去舊皮全面改善,換皮並非開刀的療程,而是讓皮膚新生,舊皮上頭的黴菌或其他芽胞菌等病原體跟著脫落,治療效果比擦拭藥水徹底多了。

另有一種頭皮症狀是脂漏性皮膚炎,主要因為頭皮油脂分泌不正常,造成容易發炎或感染,油脂分泌不正常,如果有續發性感染,就需要先把感染治療好,針對油脂分泌過多的情況,則需要常常把油洗掉。頭皮油脂過多的人,經常會使用去污力強的洗髮精,但這種洗髮精通常較傷髮質,有一利就有一弊,而且這種處理方式比較偏向治標型,有些人可能一天洗一次頭還不夠,早上出門前洗完頭,到了下午已經泛出油光,呈現出油膩感。

出油的分泌正不正常,不只要觀察油量多寡,還要關心油的品質好不好,頭皮產生的油跟皮膚其他部位一樣,都是由皮脂腺分泌出來,西方研究指出,脂漏性皮膚炎的人所分泌的油,欠缺正常人皮脂腺所存在的營養素,即使飲食跟大家沒有分別,但是皮脂腺所產生的油就是欠缺幾種營養素,研究發現補足這幾種營養素之後,皮脂腺的表現就正常了,油的分泌減少、品質也變好了,不再容易感染、發炎,這些營養素包括較多的生物素及特定的氨基酸。門診曾發現,有一位臉上長滿青春痘的女性,因為頭皮油脂分泌過多產生掉髮現象前來求診,經治療讓皮脂腺分泌正常後,臉上困擾已久的青春痘問題竟也跟著迎刃而解。翁明義醫師表示,油的分泌不正常就會感染,還會破壞皮脂腺附近的毛囊,容易因此掉髮,頭癬的黴菌感染也容易成為掉髮因素,解決不能光靠表面的塗塗抹抹,把病原體排除才是重點,藉由換皮、改善皮脂腺營養等方式都能獲得不錯效果。

資料來源:中時健康:http://health.chinatimes.com/contents.aspx?cid=2,20&id=10048